科艺的力量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鲜活起来,让承载灿烂文明的历史瑰宝得到保护与传承,并在文化品牌传播中走向世界、迈向未来。2023年11月17-18日,以“区域品牌与文化传播——科艺赋能历史瑰宝的保护与传承”为主题的中国品牌设计大赛沙龙活动在上海市崇明区举行,旨在通过沙龙活动探索区域品牌创新与区域协同发展的可能,提高中国品牌创新能力,积蓄品牌发展新动能;探讨科技和艺术的跨界合作,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本次中国品牌设计大赛系列沙龙活动由中国品牌设计大赛组委会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承办。
沙龙现场,中国品牌设计大赛组委会秘书处主任、东浩兰生会展集团上海外经贸商务展览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骆也舟,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梁副校长出席开幕式。中国美术家协会、龙门石窟研究院、国家著名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等政校企专家、学者、知名媒体记者代表等百余人共襄盛会。
沙龙开幕式上,中国品牌设计大赛组委会秘书处主任、东浩兰生会展集团上海外经贸商务展览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骆也舟首先致辞。他代表中国品牌设计大赛主办方向出席活动的各位领导、嘉宾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中国品牌设计大赛、品牌朋友圈沙龙在中国品牌日活动背景下应运而生,中国品牌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中宣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东浩兰生会展集团承办,自活动举办以来,得到各方的关注与大力支持。本次中国品牌设计大赛沙龙活动以”区域品牌”为主题,期待今天在现场聆听到各位大咖的真知灼见,并诚邀各位嘉宾于明年5月10-14日,前往中国品牌博览会现场参观交流。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梁副校长,在致辞中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作为商业社会中的重要元素,是企业的标志,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是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纽带,更是大国文化和价值观的体现。对于中国品牌来说,不仅要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注重品质和信誉的积累,还要注重创新,紧跟市场需求和时代潮流。品牌发展离不开人才,上外贤达学院积极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尚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优秀人才,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让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实现更广泛的传播。
开幕式后,龙门石窟数字科学与艺术研究所启动仪式隆重举行。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数字媒体艺术系主任王磊在介绍中表示:上外贤达艺术与传媒学院携手龙门石窟研究院合作共建的龙门石窟数字科学与艺术研究所,是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目标,以高校艺术教育为基点,深度挖掘龙门石窟的历史故事,引领当代大学生参与中国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从而深入推进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加强教师人才梯队的培养与艺术科技融合发展的科研攻关,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索出校地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
启动仪式上,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科与河南省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分别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协议;河南龙门石窟研究院代表史家珍、高俊萍、张亚光,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代表梁副校长、靳雄、曹燕凤为龙门石窟数字科学与艺术研究所揭牌。历史性的一刻见证着双方紧密合作的开始,长久的合作必能走向长远的发展,通过龙门石窟数字科学与艺术研究所的努力,以上外贤达学院师生为代表,将有越来越多的力量加入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的行列,借助数字化技术的力量,让更多的人“触摸”华夏文明的印迹,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接着,举行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客座教授聘任仪式,河南省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上海新世界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沈为民,河南省洛阳美术馆馆长张建京,著名画家、洛阳博物馆陈列部主任吴非,河南省民宿协会会长邱英平,澳门华语电影国际交流促进会理事长戴妍被聘请为艺术与传媒学院客座教授。获聘的客座教授将与艺传学院协同打造育人共同体,助力培养高素质科艺融合发展的一流人才,为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中国品牌设计大赛专家委员、江苏省广告协会创意设计委员会副主任李房围绕“区域品牌创新与区域协同发展的探索”率先发言。他指出,讲好中国品牌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并深刻阐述中国品牌与区域品牌的内涵与关联:区域品牌是以区域行政单元为基础,地方优势产业为核心,地方特色文化为载体,构建独具地方特色的区域品牌。核心在于政府主导,对内促进地方消费、创业、就业;对外吸引跨地区投资,从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协同发展体系及竞争力;中国品牌是由各个地方政府、各个行业具体品牌建设表现出来,一定是在推动产业发展和推动产业落地和振兴中发展壮大的。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文化和优势产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IP对今天中国的区域发展非常重要的。区域品牌的构建,需要把地方价值发现与品牌重塑联合起来,只有把一处地方的地理、社会、经济生态之间的关联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才是这个地方独有的,不可复制的,极具魅力的品牌形象。地方型经济能力的培养,区域品牌的塑造,是未来整个中国品牌战略中一个重要的战略选择。接着,李房主任重点阐述校企地合作创新新模式,针对中国品牌发展水平不均衡的现状,创新性提出通过地方政府搭建平台,形成校企地三方合作新模式,充分发挥政府、高校、企业三方独特优势,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增加社会责任心,带动青年学生的创业和就业。
上海新世界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沈为民分享了“传统文化传承、传统品牌保护——商业老字号品牌的传承与保护”,他简要介绍了全国商业老字号及上海新世界集团老字号概况,指出老字号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和城市的文化记忆,在提升城市品位、推动经济建设和传承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历史成因造成一些“老字号”创新能力缺乏、企业产品固化、市场开拓困难、文化宣传滞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原因,“老字号”企业发展动力不足的形势依然严峻。保护老字号发展尤为重要,宏观上要进一步梳理老字号相关政策,社会层面要形成老字号尊重氛围,要有老字号发展的价值观,积极面对价值传承与创新问题,进一步塑造民族品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博物馆与史志传播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周韧围绕“科艺融合——从表征到内涵的品牌文化思维构建”提出思考:科艺融合,不仅仅是表征的融合,更是品牌文化内涵与基因的重构,科艺融合是品牌发展的自然需要,媒介与传播方式的改变促使品牌必须实现科技与艺术的融合;科艺融合是媒介迭代与传播变革的结果;科艺融合或成为品牌自身文化基因的组成部分。周韧教授指出,品牌、科技、艺术三者是相互交融的,在品牌传播中,科技的发展为艺术创新注入新鲜元素,而艺术又为科技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河南省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分享了“龙门石窟文物的流失、回归与信息聚合”。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中国的龙门石窟是人类共享的历史瑰宝,有着极高的价值和地位,作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已经成为文化艺术类的品牌之一。乱世中,龙门石窟遭到盗凿劫掠;新时代,流散文物回归故里。龙门石窟研究院尊重客观事实、理性面对流失文物,创新“友好合作、多轨并一、数据聚合、成果共享”的流散文物保护,利用“龙门模式”,开启龙门石窟流散文物“数字化回归”的新路径,利用“龙门模式”使流散文物与造像残存“身首合一、数字复位”,科技赋能,让龙门石窟活起来,再现昔日芳华。
澳门华语电影国际交流促进会理事长、电影制片人、舞台剧制作人、国际性艺术展策展人、澳门亚欧青年国际影展发起人之一戴妍围绕“澳门亚欧青年国际影展——打开中国电影未来人材的交流之门”,以《独行侠》、《驾驶我的车》等电影作为切入点,分享了疫情后世界电影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中国电影也在时代更迭中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近十年,涌现了一批包括纪录片与剧情片的融合电影bd半岛体育、界面电影、手机电影、学院派实验电影。她详细列举了近三年来中国艺术电影在国际影坛上的成绩,分享了设立澳门亚欧青年国际影展的初心,希望立足于世界文化的变幻格局,建立一个影响世界电影的中国电影人才智库和作品智库,一个以电影产业内部放映与交易为主的中国电影和世界电影交易平台、中国电影国际化平台。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导、中国文促会艺术与科技实践工作委员会主任代晓蓉围绕“当艺术插上科技的翅膀——多媒体剧场的中国文化题材创作与实践”主题发言。她深情回忆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并提出前瞻性思考: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当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广泛应用于文化艺术领域,如何借用戏剧的影视屏幕来拓展艺术的创作手段、增加文化的传播渠道和影响力。代晓蓉教授简要介绍戏剧的发生和起源、本质和特征,并以现代技术加持下的传统文化与艺术的传承项目《丝路之乐·唐韵回响》、青春时尚多媒体音乐现场《栀子花开了》、大型多媒体艺术剧场《东去西来》为案例,分享了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与现代数字媒体互融的“多媒体音乐剧场”全新艺术形式探索。通过文物活态化的传播方式、立体化的舞台艺术呈现、活态化的非遗文化传承,使观众享受艺术的同时,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最后,代晓蓉教授给出了虚拟现实展演实验室项目的建设构想,希望让更多的人体验到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到各地的文旅资源,感受中国的悠久历史与壮丽山河。
主旨演讲结束后,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数字媒体艺术系主任、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王磊主持的“传统文化传承下的数字展演与文旅合作”圆桌会议拉开帷幕。河南省洛阳美术馆馆长张建京,河南省民宿协会会长邱英平,国家一级编剧徐瑛,澳门华语电影国际交流促进会理事长、电影制片人戴妍,金桥碧云美术馆馆长林薇,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李哲虎,著名画家、洛阳博物馆陈列部主任吴非,上外贤达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丁曦林等大咖专家齐聚一堂,深入挖掘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对于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性,共同探讨数字展演与文旅合作创新路径,积极探索科技与艺术融合发展新趋势,深化务实合作并加快项目孵化,凝心聚力、守正创新,立足高校平台“坐而论道”与应用落地,书写好时代赋予的精彩答卷。
活动期间,在组委会的精心安排下,相关专家、领导还进行了崇明区域品牌与传统文化考察,实地感受崇明之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历史之美,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在中国品牌创建行动的实践过程中,大赛也在积极探索“地方政府、企业和院校共同构建校企地协同创新的模式”,从社会责任、市场效益等层面共创、共享,为区域品牌发展增砖,为中国品牌建设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