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友柏,蒋介石曾孙,蒋经国之子蒋孝勇长子,作为“蒋家第四代”的他现在是一名颇有名气与经验的设计师。
如今的蒋友柏正致力于运用“新技术”和“新材质”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融合。2018年7月20日下午,蒋友柏在杭州宝龙艺术中心为设计爱好者带来了一场“体验关系设计”的主题演讲。在接受“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专访时,他表示,设计中的“中国元素”不是用来彰显本土文化,而是一个“中国的传承”。
演讲“体验关系设计(XR Design)”是蒋友柏自创的词汇,以建立感官联系,用全观的角度、跨领域整合等概念充分诠释了当下流行一大设计趋势——“交互体验设计”。
在蒋友柏眼里,体验关系设计的前提是互动,使得人们主动愿意建立连结。互动与科技在艺术设计中并非新出现的,而是一直在进行中的;“科技也早已渗透了我们的生活,所以科技与活动的关系,不应该是生硬冰冷的,而应该具备温度与人性;通过迪士尼幻想工程的例子,说明互动设计需要激荡出人们的惊奇与想象。”他认为,互动的“魔法”,是引起观众的好奇。有了好奇心,才能创造出参与感;有了参与感,才会对品牌有好感。
在演讲后接受“澎湃新闻·艺术评论”()对话时,尽管蒋友柏对于家族往事和家庭现状闭口不谈,但关于设计却有极多想法。
蒋友柏:设计本来就是人生经历的总和的呈现。那么如何去呈现,跟性格,跟人生的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之前已经回答过很多类似的问题。我认为核心的价值不是在于我是在做设计,而是,今天是否能够用非现有的逻辑来突破现有逻辑所不能突破的问题。
澎湃新闻:设计师需要很强的美学的基础,你的美学基础来自哪里,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还是海外的求学经验?
蒋友柏:设计师不止需要很强的美学基础。我认为很强的美学基础所做出来的设计通常是表面设计,设计还需要很深厚的内涵。对于我来讲,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最需要去解决的其实是“里”是什么?当“里”定义出来之后,“面”(表面)其实倒也相对简单。
美,美学、美感这些东西,就是人生经验的一个总和,不是学来的,而是你是否有机会在人生和社会的过程当中去发现本来就存在的,别人所发现不了的美。
同时,设计是天马行空的,但是支持的技术是规矩的,这两者需要做到有机的融合,才能做出好东西。
蒋友柏:创业本来就是辛苦的,对每一件事,每一个步骤,都会非常困难,但现在走过之后,就觉得这是一个很不错的人生体验。只是不会在回去走一次。
澎湃新闻:从你公司的所设计出的产品看来,你所做的设计项目呈现多样化的形式。那么,你以及公司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蒋友柏:我的设计理念很简单,以中为底,以西为体来做设计。是一个兼具西方科学和东方哲学的设计。
澎湃新闻:如今,许多中国设计师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了“中国元素”来彰显“本土文化”,对于这点你是怎么看待的?
蒋友柏:我觉得“中国元素”不是用来彰显本土文化,“元素”是一个“中国的传承”,它是一个传统价值与故事的传承。所以它不应该是用来彰显的。如果只是为了彰显,表示设计师还没有看懂中国元素的本质bd半岛体育。
澎湃新闻:你的多媒体设计作品中呈现出许多山、水的元素。为何会想到融入这些元素?
蒋友柏:对我来说,山、水、自然都是非常有意思的,所以在做设计的时候会将他们带入设计中。当然,我的作品不光只有山和水,还有许多没有山、水的作品。
澎湃新闻:你在台湾,大陆都有设计公司,同时,在海外接受教育的你对海外设计也有一定的了解,可否谈谈中国与海外,尤其是西方国家的设计异同点?
蒋友柏:重点在于找你的客户是否有品位。一个没有品位的客户,看不懂好东西,所以自然而然没有办法让你做出好东西。所以(设计)这个东西并不会因为国家、文化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澎湃新闻:讲座中,你讲了新媒体设计与体验的关系。这样的新媒体设计其实是在近几年才兴起的,作为一名设计师,你是如何转换身份,从产品、包装等平面设计转换到了解多媒体式的互动体验设计?
蒋友柏:多媒体是设计的一部分,并非全部。多媒体应该是从四年前开始流行起来的。科技正在改变,我们也随之改变,比如,当你在运用智能手机,看着屏幕的时候,看的是内容,这时候很少会有人去专注包装(设计)了。这也是市场的转变。作为设计师,因为身处这一行当,所以能够比较早地看到这样的转变,便运用原来所拥有的技能和经验,用新的媒介进行表达。这就是转变的过程。bd半岛体育bd半岛体育bd半岛体育